他在电子工业部当部长时,深感信息技术产业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差距甚大,必须急起直追。当时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其中工业现代化一般还理解为机械工业、纺织工业这些制造业的现代化。
在能源与发展的关系上,认为,能源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构成了重要制约因素。一个国家处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到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弹性系数小于1◆■■★◆■。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能源的供给能力。他预计◆★◆◆■◆,我国将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建成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和供应体系■■,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因为★◆“文革”和种种原因◆★★★,稿子没有及时出版。他在担任长春一汽动力厂厂长期间,工作与能源问题直接相关,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能源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研究。
认为,■◆★“能源系统庞大,调整周期较长★★■,一代能源技术和基本装备的更新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一观点常被能源界忽视。能源装备的特点是■■◆★★■,专用性强、一次性投入大◆★、沉没成本高■★■,这与微电子技术有很大不同。微电子技术符合摩尔定律,可以在短时间内升级换代,而能源技术装备更新的周期要长得多。因此,能源的代际更替■◆★,不论是走向油气时代还是新能源时代★■★■,都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
在上海工作期间,他发表了《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回顾了世界能源发展的历史,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文中结合他在一汽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关节能的措施◆◆★★★。
认为,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广泛、门类众多,不能全面铺开。文章中提出了一些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主要包括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等核心基础产业◆■★,以及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对这些领域如何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在文章中提出了具体思路★◆★◆。比如◆★■◆◆,在微电子领域要重点攻克高端设计技术、关键制造装备和测量仪器、新材料■■★■。其中需要攻克的关键设备就包括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至今他们仍是困扰中国的“卡脖子”设备■■。
这篇文章总结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对前沿问题进行了综论★◆,既是一篇科技论文,也是决策科学论文◆★。
提出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思路★★■◆★■,主要有: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自主可控。对于买不来、换不来的核心技术,必须立足自我◆■■★,攻坚克难。发挥大国大市场的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基地,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电子工业是最早市场化改革、最早引进外资的领域,要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市场可以解决的事情真正交给市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注★◆★:文中黑白图片和图注引自《中国能源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再往后他到中央工作,担任了党的、国家主席★■◆★★。2007年,上海交大学报向约稿,他考虑这回自己真的退下来了,可以把没有做完的学问继续做下去。他把1989年发的两篇文章翻出来,发现经过近20年时间,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按他的说法,要来一次update,于是就有了2008年发表的这两篇文章◆◆◆◆★◆。
在参会专家中有不少是在一汽、电子部和上海工作时的老同事◆★★,我经常看到他们在会前会后或茶歇时相互寒暄★■■◆。经常用方言同老同事打招呼■★■■◆,问候家人情况■◆■,一起聊共同的经历和认识的朋友。上海交大来的★★◆◆★,不论是校领导还是专家、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为江学长。会上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每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了多次调整★■■★★★,小的细节修改更是难以计数■◆★■■◆,力求内容经得起时间检验。作为学术文章★★◆,除反映本人的观点外,很多不同意见在文中也作了归纳总结。文章在文字表述上尽可能深入浅出,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思考、研究、讨论■★★■★■。
2022年11月30日,主席与世长辞。老人家退下来后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这在以往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篇文章发表后★★★◆,能源界对代际关系问题多有讨论★■◆◆★。一部分专家认为,我国能源长期处于煤炭时代,应当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也有很多专家认为,我国应当从煤炭时代直接进入新能源时代,不必经过油气时代。至今为止★★★■,中国能源界在代际更替的方向上还没有达成共识。
对于我们青年学者和干部来讲★◆★,有幸参与讨论并做些具体工作◆◆◆■,是难得的学习历练◆★,可以说获益匪浅、受益终身。在召开座谈会时会与我们合影◆◆◆■★■,听完汇报后与大家一起餐叙,每篇文章发表后都会签赠给我们。这些赠文已成为我书柜中的宝贵财富。每念及此便激励我以更大的热情潜心研究◆◆★■、以文辅政。
早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电机系◆★■,在工作中能源和电子都是他从事过的行业★◆,他讲过自己开展这方面研究的经历。对能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他在苏联学习的时候■■■◆◆,他的导师特莱霍夫编过一本机械制造工厂节能的书,他回国后利用业余时间译成了中文★■■■★。
在能源发展战略上,他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阐述这一思想,他首先论述了节能优先的长期战略,这也是他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关注的话题。他提出,能源战略应解决好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和建筑节能的潜力。
交大校长翁史烈同他讲■★,按照规定,当教授要经过评审,发表论文是通过评审的必备条件。于是他撰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关于能源,一篇关于信息技术,发表在交大学报上。后来他在学术委员会上进行了答辩★★★◆◆★,通过后交大聘他为教授■◆。
在文章中十分重视扩大国际合作满足国内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他指出,能源安全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世界化石能源剩余可采储量还有较长的供应保障期★◆★★■,尚未对能源供给形成实质性制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源资源全球配置是大势所趋。但也要看到,世界政治★■■★◆◆、军事、金融投机等非供求因素对国际能源市场影响正在增大。他认为■★,能源国际合作不仅仅是扩大能源进口■★★★◆,也包括扩大对外投资和开发国外的能源资源。同时,中国也应当积极参与国际能源事务◆★◆■◆★,促进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对话,以及促进全球能源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对能源发展的代际关系作出判断★■◆■,即“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早期的能源研究主要侧重能源技术◆★■,在上海工作和退下来后写的这两篇能源文章则更多关注了能源战略,最终落脚点放在了能源政策上。在这篇文章发表时召开的座谈会上他强调,没有好的能源政策,再好的战略也难以得到实施。他在文章中提出★◆★,要建立有利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市场配置能源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他提出的政策方向涉及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行业管理政策★◆◆、价格形成机制■◆■、科技政策、能源立法、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
紧接着文章展望了一次能源结构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化石能源仍然是能源消费主体。煤炭在一次能源中举足轻重,但其份额会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份额会提高。在写这篇文章时■◆★■■■,正值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2006、2007年每年新增装机容量1亿千瓦左右。在文章中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先进电力系统,包括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输配电系统。
他在文章中展望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他指出,未来一个时期★◆■■◆,以CPU为代表的芯片集成度和处理能力指标会呈指数增长,功耗和成本都将大幅度降低。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从单纯追求峰值计算速度向追求综合信息处理效能转变。软件系统加快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信的阶段迈进,“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成为软件发展方向。他十分看好当时刚刚兴起的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同时认为■■■★,量子计算、光子计算、生物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可望给计算技术和计算机体系带来深刻变革。文章用了一节的篇幅阐述泛在网 (Ubiquitous Network) 和普适计算■■■◆,即未来世界网络将无处不在,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随时随地沟通,商品生产、传送■★◆■、交换、消费过程的信息将会无缝衔接。
这篇文章还重点强调了国防信息化装备建设★★■。他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清晰表明,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已经由机械化战争转向了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作战理论、力量构成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我国必须适应世界潮流■■★■★,把信息化作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在一次座谈会上★★◆,他对军队和国防电子科技战线的们说,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积极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武器装备的体系对抗能力。最近爆发的俄乌战争中,占据信息优势的弱小部队能够扭转战局,再次证明当年的预见是何等正确。
虚怀若谷、儒雅可亲,撰写文章不仅以一己之力,而是汇聚了同行同事的智慧。他固定邀请一些专家进行研究讨论,参加能源文章的有◆◆,、马富才★★■■、宁吉喆、周大地、韩文科等;参加信息技术文章的有■◆★◆■,★■★■、刘鹤、娄勤俭、陈大卫、宁吉喆、张复良等。在文章末尾对这些作了鸣谢。除这些专家外◆◆★,每完成一稿都会召开座谈会,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每篇文章召开的座谈会有十几场,国内著名的能源和信息技术专家以及相关部门负责悉数到场,有的还参加过多次。
当时我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对这两个领域的业务比较熟悉★■★★◆★。在领导带领下,有幸参加论文的讨论,使我有机会近距离领略长者的风采。老人家虽年事已高★■,仍始终保持着严谨求实的治学本色。所著文章义理深邃★★、辞章严谨★◆◆,每一个数据、概念★◆◆■★◆、观点都经过严格考据★◆■★,对不同意见兼听包容,对晚辈后学鼓舞有加。这一段经历令我终生难忘■◆,借此机会,追忆工作中的点滴往事,介绍两篇文章中的学术思想★◆■。
1989年,他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年63岁★■。当时他考虑退下来后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教书,继续做学问。
1984年,他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电子工业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先导产业★◆◆■,这在当时极具先见之明。在上海工作期间,他在交大学报上发表了《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分析了当时存在争议的几种战略选择的利弊■★,如选择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面向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自行研究开发还是引进技术◆■★,等等★◆■◆。
他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解释了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他在文章中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在空间上的灵活安排及有机结合,优化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劳动工具的革命性变化和智能设备进入生产流程,使传统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进一步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复杂的脑力劳动。
文章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一系列数据、图表论证了几个基本判断。他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是一种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GPTs) ,任何行业只要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进步,这是其他任何专门技术无法比拟的◆★★■■。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在时间和空间、数量和质量上的精确控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撰写这两篇文章历时一年多★■,不仅系统梳理了他的学术思想,也带来了能源和信息技术产业界一波研究和讨论。很多参加座谈和征求意见的专家和领导干部,把他提出的问题带回去与同行同事研究讨论,然后把结论反馈给他,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学界◆◆★、产业界和主管部门在很多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
他对各能源品种和电力系统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逐一作了点评,很多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要重点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治理和减少SO2、NO2排放问题;天然气大规模快速发展条件已经具备◆■★★,进口境外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有较好前景◆★★◆◆;我国农业用地有限,利用农作物生产燃料存在较多制约■■,发展生物质能源可从废弃物资源利用入手◆■★;对水电移民问题★◆■■★■,可利用水电成本低、效益好的条件,建立合理补偿与扶持机制■◆■★;我国应积极推动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掌握先进压水堆技术,实现堆型的标准化规模发展;发电技术不仅向高参数大容量方向发展,也要重视向分布式微型化方向发展★■;氢能、天然气水合物★◆◆◆、热核聚变能对未来能源替代有重要意义★★■◆,应当早做准备、积极跟踪,等等。
这两篇文章发表于2008年3月和10月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分别是《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和《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每篇文章都写了半年多时间。